-

从“闲置岗亭”到“暖心枢纽” :一个22㎡驿站的“破界”实践

2025-11-26

       在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华泰社区居家福地小区转角处,一座约22平方米的橙色小屋——“HOT安心驿站”,正悄然改变居民的生活。这里曾是一处破旧闲置的岗亭,如今成为集骑手充电、陪诊服务、民情征集于一体的社区“暖心屋”,也成为破解老年人“看病难”、促进居民就业的基层治理创新样本。

  需求破壁:从“民声”到“民生”的精准回应

  华泰社区内有多个保障性住房小区,老年人口多、弱势群体需求集中。随着社会老龄化与医院智慧化升级,不少老人面临线上挂号难、就诊流程不熟、无人陪护等现实困境。与此同时,社区青年群体对灵活就业的需求也日益突出,而“陪诊师”这一新兴职业虽前景广阔,却因缺乏规范难以形成有效供给。

  2025年,社区通过人民建议征集与“城视成画”共创平台,广泛收集医院、居民、物业等多方意见,整合出“骑手歇脚”“老人陪诊”“空间激活”等20余条关键需求。由此,“HOT安心驿站”应运而生,成为联动医院、社区、企业、居民等多方资源的治理枢纽。


  空间破界:22㎡小屋承载多元服务

  通过“功能破界”的改造思路,原本杂乱的闲置空间被激活为“三栖”综合体:骑手充电区:配备12个快充接口与共享微波炉,日均服务50人次;陪诊服务台:由2名持证陪诊师与12名骑手小助理共同服务,轮流值守,已累计提供200余小时陪诊服务;民情议事墙:实时更新辖区居民“需求热力图”,推动服务持续优化,已累计收集272条建议。

  服务破圈:构建“从家到医院”的温暖动线

  驿站深度链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资源,创新打造“安心有伴”格子墙,实现“出门即接诊”。同时,通过“三温服务链”提升服务温度:党员志愿者与居民骨干众筹提供冬季暖宝宝、夏季酸梅汤等“温暖续航”物资;陪诊师苏秀蓉编写“就医锦囊”,把复杂流程转化为易懂口诀;驿站还发起“以针尖换指尖”跨代技能交换服务,促成老年居民与骑手间50余次智能手机教学与缝补互助。


  就业破题:从“陪诊需求”到“社区岗位”

  社区联合医院建立“陪诊官”认证体系,将零散的陪诊需求转化为规范就业岗位。首场培训消息在居民群发布后半小时内名额即被抢空,印证了该类岗位的吸引力。此举既缓解了医院陪诊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,也为保障房群体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。

  共治共赢:多方联动塑造社区新生态

  驿站的建成与运营凝聚了多方力量:物业主动清理空间障碍,居民协助整理内部环境,人大代表捐赠饮水机、轮椅等设备。在运营机制上,社区构建起“社区协调—医院支持—代表引领”的“铁三角”模式,并设立公益基金循环机制,将部分服务收益反哺困难群体就医。

  截至目前,驿站已完成药品代送152次,社区就业率提升30%,小区环境满意度同步增长30%,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社区发展的双赢。


  从破旧杂物空间到“社区健康生活圈”,华泰社区HOT安心驿站以小空间承载大民生,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未来,驿站将持续培育专业陪诊人才,把温暖服务延伸至更多社区,让每一条民生建议都被倾听,每一份需求都能得到回应,让文明共治的种子在社区沃土中持续生长。

分享